新书推荐:《针孔摄影》

 

  者:【美】埃里克•伦纳(Eric Renner           

  毛卫东                   978-7-5100-7296-3               

  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本:787×1092毫米  1/16            

  张:20                       4

  数:480          数:320                       

  次:20146月第2版      20146月第1次印刷                       

  价:88.00

一.编辑推荐

涵括针孔摄影的历史、理论和操作技巧,探讨针孔在数码技术中的应用。

收录全球针孔摄影师300余幅极富想象力的作品,全面展现针孔摄影魅力。

大量针孔摄影信息,包括针孔用品供应商、网站、书籍和工作坊等详细资料。

 

       用这本书中有针孔摄影的绝佳资料信息,不论是刚尝试这一技术的爱好者,还是经验丰富的摄影师,都会一再翻阅。

——菲利普•内史密斯(Philip Nesmith),针孔摄影师

著译者简介

著者简介

       埃里克•伦纳(Eric Renner,针孔摄影师,针孔资源文献库创始人,《针孔摄影》杂志主编。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针孔摄影的探索与研究,针孔资源文献库作为全球唯一的针孔作品权威研究机构,收藏了大量的针孔作品。他本人的摄影作品被美国现代美术馆、乔治•伊斯曼摄影博物馆、加拿大国立美术馆、巴黎国家图书馆收藏。

 

译者简介

       毛卫东,出生于1968年,现任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出版总监。译著主要包括:《艺术制造》、《东村》、《占卜者之屋》以及大量当代艺术文献资料。

内容简介

针孔影像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让人对这些模糊、变形、色彩诡异的影像着迷?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作者一直带着自己的迷惑在寻找,研究范围涉及宗教、天文学、心理学、光学、高能物理、艺术史和当代艺术理论。

全书深入探索了针孔摄影的历史根源、理论和实际应用。前三章阐述了针孔的原理、起源和历史;四至七章详细描写了针孔摄影的理论技法与实际运用,还介绍针孔的“近亲”——波带片摄影;八、九章描写了针孔摄影在数字化应用方面的技巧;附录则提供了广泛、全面的信息资源。

全书彩色影像,展现了最原始、富有想象力的针孔摄影的魅力。不管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摄影师或是影像视觉方面研究学者,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二.简目

第一章 科学和意识形态探索中的针孔历史

第二章 艺术探索中的针孔历史

第三章 针孔摄影的复兴

第四章 身体作为相机,房间成为暗箱

第五章 针孔摄影基本指南

第六章 针孔摄影高级指南

第七章 非传统光孔:波带片和裂隙成像

第八章 利用针孔、波带片及非传统方式进行数码成像

第九章 不断变化的针孔摄影

录:可用资源

出版后记

三.序言

    1984我创建了针孔资源”(Pinhole Resource),一个非营利性的摄影文献库。文献库在建立的第一年便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作品于是我决定出版《针孔摄影》Pinhole Journal杂志。杂志第一期于1985年12月出版。迄今为止,针孔资源文献库已拥有4000多幅针孔和波带片摄影作品。

本书第一版于1995年正式出版面世,这是我用了大约十年时间进行研究和写作的成果。本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人们对针孔摄影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近年来,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包括互联网的应用以及摄影技术的发展,最终成就了本书第四版——全彩色插图修订版的出版。

针孔摄影在艺术史和科学史的贡献,始终没有得到承认,这令我一直难以释怀。本书中我概括地解释了针孔摄影在这两个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现在,全世界约有3000多位摄影师用针孔进行创作,还有差不多同样多的科学家在高能物理研究中运用针孔技术。虽然本书第四版在使用的摄影作品和文字上一如既往地标注了作者的名字,但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列出了每一位为本书各版本慷慨贡献作品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们,以及那些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针孔资源文献库的人们。在此,我谨向所有为针孔资源文献库捐赠摄影作品以及为本书提供图片和文字帮助的人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鉴于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是一件辛苦费时的工作,艺术家和科学家们对本书的慷慨相助真是功不可没,特别是在当代成像技术方面。这里我给大家举例说明我是如何拍摄到图1.18中佛罗伦萨花之圣母大教堂地板上的那块保罗·托斯卡内利(Paolo Toscanelli)大理石圆盘的影像的。这事其实挺简单的。这个圆盘上本来一直盖着一个铜盘,位于教堂内的禁入区,游客是无法看到的。我碰巧在6月21日夏至日这一天去那里,铜盘被揭开,进行一年一度的检测,我这才得知,原来它当初就是被设计成在夏至日正午12点钟接受太阳的针孔影像。后来,天文学家阿尔贝托·瑞奇尼(Alberto Righini)发表了公开演讲《教堂中的太阳》(The Sun in the Church)。之前我从未意识到那块大理石圆盘是专为夏至日而设计的,虽然我曾专程跑去那里看过子午线。这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啊!或许读者并不熟悉托斯卡内利,他是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正是他启发了哥伦布:一直向西航行便能到达地球的东边,使这位地中海水手和奴隶贩子成为海洋探险家。

我真诚感谢已故的莫里斯·皮朗(Maurice Pirenne),他认为针孔是过去六个世纪以来艺术创作中的透视成像仪;感谢肯尼斯·康诺(Kenneth A. Connors),他一直努力传达针孔摄影和波带片的科学信息;感谢斯坦利·佩吉(Stanley R. Page)收集了自1850年以来发表的所有关于针孔成像的文章;感谢梵蒂冈秘密档案馆的约瑟夫·梅茨勒神父(Father Joseph Metzler),他带南希·斯潘塞(Nancy Spencer)和我去看梵蒂冈风之塔上的针孔;而关于风之塔针孔的讯息,是科罗拉多大学天文学家约翰·斯多奇(John Stocke)告诉我们的;感谢罗马美国学院的卡洛琳·布鲁塞柳斯(Caroline Bruzelius)教授、皮纳·帕斯宽托尼奥(Pina Pasquantonio)和玛丽娜·莱拉(Marina Lella),我们曾在那里进行本书的研究工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无法穿越重重戒备森严的大门,进入很多总是挂着锁或者挂着“维修中”标志的秘密地点;感谢罗马的保罗·凡帕(Paolo Vampa)和克里斯蒂娜·凡帕(Christina Vampa),他们带我们去见保罗·治奥利(Paolo Gioli);感谢保罗·治奥利和克里斯蒂娜·治奥利(Christina Gioli);感谢卡拉拉的多米尼克·史托邦特(Dominique Stroobant),他指导我获得了有关圣彼得罗尼欧教堂午标历史的正确资料,而且还提供了有关星盘的资料;感谢基特峰国立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威廉·列文斯顿(William Livingston),他第一个告诉我关于午标的事;感谢汉斯·克尼谢尔(Hans Knuchel),慷慨地允许我复制他的针孔和裂隙相机、草图,并从他那本已经绝版的重要著作《暗箱》(Camera Obscura,Baden,Switzerland:Lars Müller Publishers,1992年)中复制了一幅裂隙影像;感谢吉姆·莫宁格尔(Jim Moninger),慷慨贡献了刊于《针孔摄影》杂志第18卷2号刊中《针孔录像与数码静态图片》(Pinhole Videography and Digital Still)一文,我在第八章间谍相机进行数码针孔摄影的相关章节中广泛引用了此文内容;感谢莎拉·凡·库伦(Sarah Van Keuren),她撰写了有关非银盐处理工艺的数字成像的文字(详见第八章中的有关内容);感谢山姆·王(Sam Wang),在为数码摄影制作和使用波带片时,他给予了非常可贵的帮助;感谢丹麦欧登塞的詹斯·弗里斯(Jens Friis),他是当地摄影艺术博物馆策展人,《目录》(Katalog)杂志主编,该杂志由已故的皮娅·雅克(Pia Arke)承办,致力于暗箱影像的研究;感谢在费城版画中心创立“时光流逝”(Taken with Time)计划的约翰·卡珀顿(John Caperton),他允许我使用该展览中维拉·鲁特(Vera Lutter)的暗箱成像作品;感谢莱匹斯出版社(Lapis Press)的安东尼·尼古拉斯(Anthony E. Nicholas),允许我从他们的出版物《杜尚的改/造》(Duchamp's Trans/former,1990年由伊恩·麦克劳德[Ian McLeod]翻译)中复制马歇尔·杜尚《已知条件》(Étant donnés)中的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剖面图;感谢汤姆·施魏希(Tom Schweich)和丹尼斯·斯里夫(Dennis Slifer),提供了加利福尼亚子宫岩的图片和资料;感谢史国瑞邀请并安排南希·斯宾塞和我在中国举办展览、旅游和拍摄作品,我们亲眼目睹他曾当做暗箱的长城烽火台;感谢杰瑞·伯奇菲尔德(Jerry Burchfield)提供了暗箱影像作品《大照片》(The Great Picture)的详细资料;感谢吉尔·凯利(Jyl Kelley)向我提及特尼迪原子弹试验中曾使用了针孔摄影技术,感谢加州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允许使用这幅图片;感谢伦敦大学学院埃及考古美术馆馆长巴巴拉·亚当斯(Barbara Adams);感谢伦敦的玛格丽特·德劳尔(Margaret Drower)提供了第二章中弗林德斯·皮特里(Flinders Petrie)的资料,并带我去见埃及探索协会的帕特里夏·斯潘塞(Patricia Spencer);感谢瑞典的让-埃里克·伦德斯特伦(Jan-Erik Lundström)翻译了第二章中奥古斯特·斯特林德贝里(August Strindberg)有关针孔摄影的著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桑德拉·莫斯[Sandra Moss]和让-埃里克·伦德斯特伦告诉我有关斯特林德贝里的事),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基金会授予我一项补助,以便在斯德哥尔摩研究斯特林德贝里的摄影作品;感谢加里·乌尔顿(Gary Urton)慷慨提供了第三章高基人神庙中针孔成像的资料(波莫纳大学的希拉·平克尔[Sheila Pinkel]告诉我关于神庙的事)。

我特别要感谢艺术家南希·斯潘塞的大力帮助,感谢她的想法和提供的图片。没有南希的帮助,本书无法问世。本书第一版中,她与我合作撰写了《方法指南》一章,并且为之后各版本的内容提供了很多想法。南希还管理“针孔资源”网站,同时与我共同编辑《针孔摄影》杂志,直至2006年杂志历经20年风雨后停刊。

最后还要感谢焦点出版社的编辑戴安娜·赫普纳(Diane Hepner)、阿斯马·帕尔梅罗(Asma Palmeiro)、海利·索尔特(Hayley Salter)、大卫·阿尔邦(David Albon)和保罗·古特赫尔(Paul Gottehrer),他们包容并满足了我的很多要求。

我在本书中大量引用了使用针孔相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们的引文和其他书面材料。我认为,这是传达他们思想的最直接方法,也是将我自己的想法和他们沟通融合的最好方法。